<投石斋散记>章节一 投石(音乐补充)

*做一些文中提到的音乐相关的补充和试听版本。建议不看说明先试听。另外百度可以解决的从略,这边随着正文随更随写。

 所以都是些比较私人的东西,且我远居音乐门槛千里外,有误见教。


一、歌剧《罗恩格林》Lohengrin  

推荐试听:Richard Wagner:Prelude to ACT 3,from Lohengrin(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 

链接地址:https://music.163.com/#/song?id=29154734(演奏: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

附加说明:这段是著名的《婚礼合唱》。因试听之前没有任何了解,直觉是这个选段颇有电影开场前的感觉。号角吹出开幕,剧情像进入了小树林。号角是海的感觉,弦乐有种树木感。事实上场景却是房间里的大沙发,俩人四目相对,做幸福宣誓。

这个第三幕的开场——就我目前听到的版本,一种是含有“禁问动机”(音乐02'50"左右响起,即暗示埃尔莎打破了承诺,最终仍询问了不该询问的名字,那段听起来像什么——天鹅湖的高潮部分是不是ww)的,一种是没有的。上面选的那个版本包含了禁问动机。以下是针对“禁问动机”,焦元溥先生给出的乐评。

“……音乐会让托斯卡尼尼把这个动机加在第三幕前奏曲结尾,于灿烂之中洒下一道阴影,预告了后来的发展。由于如此改动实在精彩,许多指挥也就沿用至今,这让我们看到演奏者不见得会对作曲家的指示照单全收,就算更动作品,杰出的实践心得也可能形成传统。”


二、巴赫对位2

推荐试听:J.S. Bach:The Art of Fugue - Contrapunctus 2 巴赫-赋格的艺术-对位2

链接地址:https://music.163.com/#/song?id=1585785(小提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689925/?from=search&seid=3921120472068966485(羽管钢琴版  4'02"起-由于巴赫的时代惯用羽管钢琴,故而被考古派认为是还原性最高的版本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75531/index_1.html(古尔德钢琴演奏版-古尔德是巴赫迷弟,他的版本被人认为“即使是钢琴又如何比羽管钢琴乏味呢”。此人有三大怪癖:一手弹琴一手指挥,一边弹琴一边哼唱以及永远坐在父亲所赠的小板凳上演奏。哼唱这点据不可靠传言说也是因为母亲曾建议他把弹奏的乐曲哼出来,所以给我留下了颇恋家的感觉ww,另外实在建议百度一下他从年轻到老的照片,时光如刀时光如刀。)

附加说明:后面的四首我都在文里表达了一定的个人感受,这里就补充些说明吧。

首先对位是相对于和弦而言的。简而言之,对位的各声部没有从属关系,各自独立;而和弦有从属关系,和声部为仆,主旋律为主,只有后者可以单独演奏。故而还有说法戏称对位是比和弦更为平等民主的,巴洛克之后,和弦就渐渐取代对位成为了作曲的主流。

以上这首是一个四声部赋格,赋格曲的第一声部进入时的乐曲称为主题(subject),第二声部通常在高一个5度或者低一个4度进入,称为答题(answer);同时第一声部演奏对位的旋律性伴奏声部,成为对题(countersubject)。第三声部进入时又是主题,通常回到主调,比第一声部高或低8度,同时第二个声部继续对题,第一个声部则相对自由,以此类推。一般赋格主题不必完整重现,可以用扩大、缩小、倒影、逆行等技巧变化旋律。

这种非常数学式的音乐一开始我是完全摸不清头脑的。别说四个声部,连一个声部自始至终追上都很困难。不过感觉还挺有挑战感的。


三、维塔利G小调恰空

推荐试听:Vitali - Chaconne

链接地址:https://music.163.com/#/song?id=1604728(海菲茨小提版)

附加说明:无他,这首只是非常喜欢。打开网易云的评论见人说海菲茨是冰下岩浆,私以为这首曲子也是,赤羽也是。


四、贝多芬F大调16号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慢板

推荐试听:Beethoven:String Quartet No 16 in F Major, Op 135 - III Lento assai, cantante e tranquillo

链接地址:https://music.163.com/#/song?id=33262357 

附加说明:此曲是从木心的杂文里得知的。先生青年时入狱,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从狱中出来之后很久才有心听乐,聆此曲,言之为茫茫无着的慈爱。

由于先入为主,我觉得我是听不懂此曲的。而温皇此时年轻,不知是否能解其中意?


五、帕格尼尼24号随想曲

试听推荐:Niccolò Paganini: Caprice No. 24

链接地址:https://music.163.com/#/song?id=29088686(大卫格瑞特演奏的电影里的版本,这首连贯,但是后期加工过的,且有伴奏,所以效果最戏剧梦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23770/?from=search&seid=17425583898342141578 (海菲茨现场演奏版)            

附加说明:有一个说法是,帕格尼尼在出道很多年后出版了自己24首随想曲,每首都包含一种或几种技巧,并声称这是自己小时候写就的作品。即“他出版这些随想曲与其说是为了让大家掌握技巧逐渐走向自己,不如说是在向大家宣布‘诸君永远都休想赶上我的天才’的。”

某种意义上的天才陷阱呀。

个人觉得炫技派,除了单纯的技术与精确以外,大约如同李斯特的意思,即比起得到理性认同,更想得到现场的、即刻的、热烈的、感性的认同吧。


六、关于最后的瓦格纳与勃拉姆斯

首先,他们可以说是宿敌ww。

次之,瓦格纳是积极超越,向着新鲜进发的,辉煌庄严的存在。

勃拉姆斯则是在浪漫浪潮中坚持古典主义的一角冰山。其实说不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也绝非,其师舒曼即是浪漫派的前辈。这对师徒大约只是不喜后来浪漫派的“过滥”。但勃拉姆斯是认为瓦格纳的音乐“值得一听的”,但至于瓦格纳的模仿者们则是“一群猴子”了。

关于这俩人还有一则趣闻。讲一次勃拉姆斯的音乐会上,瓦格纳的粉丝组织了“喝倒彩团”准备来喝倒彩,勃拉姆斯的粉丝则组织了“反喝倒彩团”。

仅从“堂而皇之地不断超越”与“压抑而别致地用旧瓶装新酒”的特点,觉得或可比喻任赤。


评论
热度(14)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